繼港股通、債券通之后,或許還會有購房通,未來或許會允許內地的資金去香港買樓。
人大代表提議設“購房資金通”,陳茂波回應:正和中央研究中
今年3月,港區人大代表、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瓊倡議設立“購房資金通”,便利內地人才來港置業,容許兩地居民以匯款方式,直接將資金用在香港或內地購買物業,且建議以國家外匯儲備0.5%至0.6%為基礎,資金池約100億至200億美元,有限制地放寬外匯管制,讓兩地人才用于購買物業。
7月30日,在《香港營商環境報告:一國兩制獨特優勢》的發布會上,財政司長陳茂波指出:“一些內地來的朋友如果要買樓,會需要資金,內地的資金是否能夠調動出來,目前來說可調出來的資金相對還有一些限制”。陳茂波透露:“我們正努力跟相關的中央部委研究是否可以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,就這方面有所放寬,讓內地朋友更便利地將資金調過來,又不會因此造成資本外流。”
香港樓價已跌回2016年,“購房通”可造就3630億買賣
根據差響物業估價屬發布的香港物業售價指數,香港私人住宅平均售價已連續跌三年,跌到了2016年的水平。
港府在此期間提出多項政策提振樓市,包括2024年2月港府提出“全面撤辣”以及同年10月放寬按揭貸款條件等。
《2025年物業報告》指出,全面撤辣使住宅銷售市場在2024年第二季度得到短暫的喘息。然而,在外圍經濟前景不明朗和資金流動性收緊的情況下,市場氣氛審慎,住宅售價及后重拾跌勢。
來源:差餉物業估價署
從需求端看,陳茂波表示,港府推出的人才計劃帶來了33萬宗申請,來了約22萬人,相比于房價下跌,租金反而背道而馳,這些相對年輕且收入較高的“新香港人”或將成為樓市下一段的購買力。
來源:2025年香港物業報告
然而,長期以來外匯管制(每人每年5萬美元)是內地人才在港置業的障礙,而他們買樓的需求增加可能有助紓緩香港樓價及庫存壓力。
瑞銀報告表明,按1000億元人民幣資金池,假設按揭成數為70%,該計劃在樂觀情景下可支持高達3630億元的住宅買賣,相當于去年全港住宅總交易額4510億元(一手樓占2080億元,二手樓為2420億元)的81%。
該行推算,假設樂觀情景下3630億元產權都能充分利用,按照平均單價800萬元計,意味有約4.5萬個單位的需求,相當于去年私樓成交量5.1萬個單位的88%。
“購房通”提議嚇壞梁振英,多年努力成果或付之東流?政策或疊加嚴格限制和門檻
對于“購房通”政策,支持者表示,此舉將為香港樓市注入新動能,有望推動樓市進入新一輪穩健復蘇。
全國政協副主席、前香港特首梁振英則被該政策提議嚇壞,梁振英認為,香港房屋供應比以往充裕是社會多年努力成果,現時卻想盡辦法將這些增加供應的一部分賣給香港以外的人,反問“我們為誰辛苦為誰忙?”
他強調,政府的首要服務對象一定是香港居民 ,要“搞清楚服務對象系咩”,不能為住宅單位更好賣而將額外房屋供應一筆勾銷。
8月5日,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的一篇發文,再次將“香港人才政策”的走向推上了風口浪尖。他直言:絕大多數通過人才計劃來港的人士及其家庭,并沒有在香港真正落戶,而是在取得身份證后,全家返回內地。
信報手筆指出,“購房通”的政策值得研究,但也會帶來較大副作用,例如房價飆漲、置業困難、跨境炒樓、資本外流等問題。
信報認為應該設立嚴格限制和門檻,比如以“閉環”形式運作(設立限售期、套現必須兌回境內人民幣)、設立申請門檻(如內地人才需滿足在港年限)、額度分批釋放等。
據瑞銀分析,“購房通”政策仍需討論,短期內不會推出,如果實行可能在大灣區內推進試點計劃。
(本文首發于活報告公眾號,ID:livereport)
以上內容由 AiPO.MYIQDII.COM 自動生成,不作為交易依據,更多詳情請進入AiPO數據網或下載捷利交易寶App查看。